“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!”目睹了秦陵兵马俑的人们,无不感受着一种凛凛雄威的震撼。
看秦陵兵马俑,细心的人还会体察到,数千兵马俑,将数千男儿的个性特征刻划得维妙维肖。曾有一名外国记者,仔仔细细揣摩和观察了这些秦俑后,伸出大姆指夸赞道:“了不起,这些将士都是真正的男子汉!”为何?原来他发现每一个秦俑都留着胡子。有的留八字胡;有的上唇为八字胡、下巴留三滴水式的三绺胡子;有的上为飞扬的八字胡,下有一绺下垂的小胡子;有的唇上为八字胡,下颌及两腮各留一撮小胡子;有的长须髯髯,有的须满络腮,男子汉的个性特征一览无遗。不太明白的人说,怎么秦始皇招的都是“胡子兵?”其实,《诗经》中早就有“奉璋峨峨,髦士攸宜”之说,男子蓄胡,是崇威尚武的体现。倘若被剃去了胡须,那将是羞于作人的奇耻大辱,因为当时是只有宦官是没有胡须的。
数千“胡子兵”,并不是千人一面,只注重了胡须。你看,那大口、厚唇、宽额、润腮、纯朴憨厚的男子,是来自关中的秦卒;有的额头微向后缩、高颧骨、宽耳轮、细眼睛、薄眼皮、结实强悍,肯定是来自陇东的士兵;那圆脸蛋、尖下巴、神情机敏的小个子兵,显然是来自巴蜀的男儿。同是须眉男子,其个性都十分鲜明。
仅有胡子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,秦军所向披靡,靠的是舍我其谁、力拼决死的一种大气雄浑的阳刚。最能说明问题的,是秦军以“科头军”著名。所谓“科头”,就是作战时不戴头盔、不穿铠甲,要想保护自己,唯一的办法就是奋勇杀敌。这支热血男儿组成的决死“科头军”,被张仪称作是“猛虎”和“力士”,而六国戴盔披甲的军队则成了“怯夫”和“婴儿”,若两军相遇,“无异垂千钧之重,于鸟卵之上,必无幸也”。结果是秦军的“科头军”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,令同时留着胡子的六国军队闻风丧胆、一败涂地。
有机会去看一看这些“埋在地下的男人”,或许你将会在那一张张“胡子兵”和“科头军”的脸上,找回如今男子汉们渐趋消磨的阳刚……